10月24日,由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管委会、华策电影学院承办的“茅盾大讲堂”在行政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特邀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胡志毅教授主讲,华策电影学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濮波教授主持,浙江传媒学院茅盾研究中心主任赵思运教授,华策电影学院副院长向宇教授,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华策电影学院特聘教授闾汉彪和校内众多师生参与本次讲座。
胡志毅教授以“茅盾小说的影视改编”为题,从《春蚕》《林家铺子》《霜叶红于二月花》《子夜》等电影和电视剧切入,探讨茅盾的小说文本如何利用影视媒介方式进行传播。
讲座上半场,胡志毅教授首先讲述了自身对茅盾文学的研究缘起。学生时代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大量研读,培养起了他对茅盾文学浓烈的研究兴趣。近年来,文学改编电影成了学术界的热议话题,而恰恰有不少影视作品改编自茅盾的经典小说。茅盾的文学作品主要以上海和他的故乡乌镇作为故事背景,胡教授引用自己过往的论文——《颓败的风景:50、6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江南影像》进而提出了“江南影像”的概念。在水华导演、夏衍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林家铺子》开场中,一条小船展现出了“两岸人家尽枕河”的景象。然而影片结尾,林老板带着女儿离去,水面一片迷茫。胡教授认为,影片以现实主义影像志的形式出现,使人产生了一种对于江南的想象和幻觉。这种印象并不仅仅是一种实地考察的结果,而是一种影像的感受和认知。
茅盾小说改编的另一部作品《霜叶红于二月花》同样再现了江南水乡的风情,然而原著小说是一部未完成的书稿。胡教授指出,编导在对小说进行重构的改编过程中,对人物线索和结构安排作出了较大改动。例如,黄和光在1927年的那场政变中,为“主义”而献身,恂如加入北伐军后和静英一同去北方教书等等。尽管如此,导演刘毅然和编剧余华还是在主题把握和人物刻画巧妙地贴合了原著精神,展现出了江南的诗意、颓唐和柔韧。随后,胡教授通过《子夜》引出了“都市空间”的概念。胡教授借用叶子铭先生的话指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诚如一个杰出的建筑师,善于把散乱的钢筋、木材、砖瓦、水泥等建筑材料,结构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物。而在《子夜》中,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环境场面,组成了一幅生动的人生图画。此外,胡教授也将《子夜》电影与电视剧改编进行了对比,他认为电视剧的改编过分追求情节剧化,反而削弱了原著的魅力。
讲座下半场,在场师生积极分享交流感受。胡教授耐心地对同学提出的如何看待戏剧与电影之间关系的问题进行了阐释。胡教授表示,电影不应该完全排斥戏剧性。事实上,二者之间的界限在打破,朝着相互融合的方向演进。胡教授鼓励同学们在大学里积极追求创作的实验精神,在先锋式微的趋势下做出自己的探索。此外,也有老师发言表示,文学、戏剧与电影的结合是非常值得讨论的议题,我们应该重读经典、观看经典。
最后,濮波教授进行总结。他指出,胡教授的讲座不单单是在做文本分析,而是在逐层的剖释与解读中,令我们感知到了一个学者严肃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识涵养。他认为,胡教授的讲座展现了当代文艺研究的四个面向。其一是史学的魅力,胡老师的讲座深入到了茅盾小说创作及影视改编的历史现场,还原了历史、小说及影视的艺术面貌。其二是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强调符号到符码之间的关联性,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作家从盛年到晚年的创作样貌和生命关系。其三是空间的面向,从《林家铺子》中的乡村味道到《子夜》中的上海城市景观,胡教授引领我们进入到了空间的感知当中。其四是伦理的感知,即一个严肃学者在对自身研究对象的观照之中,如何用一生的热爱不断地填满它。在聆听讲座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每个细节带来的魅力。
本次讲座让在场师生受益匪浅,对茅盾文学及其改编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在研究、方法和未来方向上都受到了极大的启发。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