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生电影季学术沙龙在之江编剧村顺利举办。此次学术活动以“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与新技术语境下青年电影创作”为主题,专家学者群贤毕集,学界业界济济一堂,共同探讨青年电影创作的时与势,青年影人的成长与未来。
开幕致辞
开幕式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赵瑜主持。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陈先春致欢迎辞。他对各位嘉宾学者的莅临表示欢迎,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既传承历史又融合现代文明,既根系文明又更新文明。本次研讨会聚焦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与新技术语境,对推动人文社科研究和促进文化创新意义深远,也必将为青年电影人的成长成才提供新的机遇,为我国电影文化的发展贡献新兴力量。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社科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龚斌磊在致辞中介绍了浙江大学在双一流建设、文科发展及影视艺术学科方面的成果,重点介绍了浙江大学未来影像实验室的成立以及在人工智能与影视艺术融合方面的探索和应用。
浙江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蒋余鹰致欢迎辞。他介绍了浙江省在电影产业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特别提及浙江省“电影伴我成长”项目和浙江大学生电影季等系列活动,强调了电影教育在普及和提高电影文化方面的重要性。他表达了对学界专家在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期待,并希望专家学者能为浙江省的电影产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主题发言——上半场
本次学术沙龙主题发言的上半场由浙江传媒学院原党委书记、浙江省青少年文化艺术教育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主任、研究员杨立平主持。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教授以《影视创作之源》为题,指出创新是中国影视创作中极为核心的问题,他以现代文明形态、技术赋能、青年创作三个关键词为引,从题材、主题、人物、形式、技术五个方面探讨了影视创新的不同层面。他提出创新来源于六个要求:向时代要主题、向生活要题材、向人物要故事、向观众要需求、向自己要情感、向前人要突破。指出创新不是唯一的目标,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呼吁青年人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部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教授以《智能叙事、算法创作与想象褶皱:人工智能驱动下电影艺术的变革与挑战》为题,分别从智能叙事、算法创作、想象褶皱三个方面分析了电影语言的变革、算法创作和人机协作的可能性。他强调,人工智能虽然具有高度的工作能力,但是创意性、情感性的工作仍需要人来完成。我们既要看到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美学和伦理上的挑战,只有通过不断思考与探索,与人工智能建立一种持久的值得信赖的关系,电影艺术才能在智能化的未来找到持续发展的空间。
教育部高校戏剧影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通过视频方式在《艺术创作:与时俱进与守正创新的思考》的发言中分别从“与时俱进”和“守正创新”两个方面讲述了青年影人在新时代艺术创作的方式。他指出,青年影人要跟着国家发展的“时”,从时代的前沿去进行艺术创作,兼顾人民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守住文化之正,为人民、为时代而书写。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浙江传媒学院艺术学部主任陈旭光的发言题目为《从<黑神话:悟空>的影游融合态势思考中国电影的突围扩容之道》。他以现象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为例,指出《黑神话:悟空》是影游融合的高峰,其基于中国本土IP,与中华文化命脉相结合,综合了电影、互联网等多种媒介,是一种整合性的文化现象。同时他将《黑神话:悟空》的爆火与暑期档、国庆档院线电影的爆冷作对比,指出电影应以《黑神话:悟空》为起点,借力于最新的艺术或媒介,实现影游融合新态势下中国电影的突围扩容。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范志忠、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志忠以《影游改编的跨媒体想象力与叙事机制》为题,从媒介转码与互媒性的文本架构、渐进机制与角色扮演的互动叙事、受众参与的身份编码与社区认同三个层次阐述了影游融合的方式路径,强调电影与游戏具有良好的互补性,二者通过传播场景的融合进行渠道互补与价值共享,共同形成跨媒体的综合传播效应。未来,影游融合的跨媒体想象力消费会在流通中传递着审美快感、生命意义与社会认同,促使网生代受众在个体身份编码、重新部落化的同时,建构独属于人类共同体的审美意识形态。
主题发言——下半场
主题发言下半场由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范志忠、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志忠主持。
《电影艺术》主编谭政在题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青年电影人的使命》的演讲中提出,中国电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而电影本身是青年的艺术,青年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的主要阵容。年轻人作为新主流电影的重要创作者,电影创作要为人民书写、为中华民族贡献力量,怀抱国际视野,与国际对话,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执行院长、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程波在《诗影与戏影:青年影像中传统文化当代化问题》中指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IP充满了独特的美学价值观念或诗性观念,而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诗意和当代日常生活的结合,能使诗和史得到进一步的嫁接,把导演传统意义上的作者性、探索性、先锋性与有依托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元素作为链接,使其获得当代意义上的指向个体情感性的诗性表达。他进一步提出,戏影是当代青年创作重要的题材,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外在表达载体,即戏曲,而如何以年轻化的方式、电影的方式,把年轻题材和中国传统戏曲相结合,用电影的虚构化、娱乐化呈现戏曲的舞台表演,是仍需思索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的发言题目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中的本土价值贡献》。他认为,今天的电影已经上升为一种国际战略,影像成为国际传播的核心方式,而我国目前电影艺术的对外传播大多无法有效呈现本土的核心价值。中国电影亟待通过对中国价值的有效塑造、通过对明确的具有中国特色也具备普适性的中国价值的聚焦传播,实现中国价值的全球认识、认知、认可。
在题为《数据叙事及其价值旨归》的演讲中,《当代电影》杂志编辑杨天东从对抗数据主义的“数据叙事”、数据叙事的中国实践、数据叙事的价值旨归三个角度讨论了在数智时代与数据主义的现代社会应反思数据主义,解构数据神话,将人视为宇宙的核心价值和意义旨归。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影视风向标》主编胡建礼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对电影制作的深刻影响》的演讲,他从前期文本创作、现场拍摄及场景搭建、后期制作与宣传发行等方面分别阐明了人工智能对电影制作的影响与颠覆,同时指出电影是情感艺术,人工智能虽然可以模拟人类情感,但无法真正产生情感共鸣,缺乏人类创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可能会导致内容同质化,引发版权问题。
分论坛单元
分论坛由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原二级巡视员谢谦主持。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智海以《以人民之心、铸电影之魂——〈出发〉启智润心之旅》为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工作会上发表讲话十周年之际,他分享了自己在拍摄关于毛泽东的电影《出发》时的经验感受,指出任何的艺术家创作都必须要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当代的思想文化有机结合。他进一步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即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而电影只有真正走到人民中间,真正抵达观众,电影的艺术功能和价值才能充分彰显出来。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陈奇佳在题为《如何关注新技术条件下的生命政治》中,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和AI的出现对人的影响为引,指出技术对于我们生命的陷入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当代的艺术创作应当由传统的以人为中心扩展到以生命为中心来考察世界秩序的范式转变。
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钟军在题为《附近的风景:微短剧与造梦叙事》中表示,当前的微短剧正在以爽剧造梦的形式,将收割流量的对象从年轻人逐渐转向对互联网不太熟悉的中老年人,会对社会以及高校人才的培养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他进一步提出,要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流量至上、畸形审美等不良倾向,向优秀电视剧学习,建设良好的行业生态,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勇发表了题为《中非青年影像合作的现状与未来》的演讲。他指出,我国近些年在中非影像合作方面有着长足的进步,呼吁进一步设立相关政策,通过影像推动中非青年之间的交流和了解,推进跨文化交流叙事研究,加强国际传播。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清圆在《电影与科技——技术究竟何为》中指出,电影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她通过一个有趣的互动小游戏,引出观众在技术更新下观影体验变革的思考,指出将新技术赋能于电影,能使观众获得全新的、更高维度的沉浸式体验。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张李锐发表了题为《影游融合: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电影进化路径》的演讲,她从技术融合、经济融合、主体融合、内容融合、美学融合五个层面,指出影游融合的概念已拓展到了媒介内容形态和美学观念,如今的游戏和影视正从这些层面出发,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融合和共生。
戏剧与影视研究生学术对话——上半场
上半场学术对话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党委书记王庆文主持。来自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于佳辰、张峥安、朱人杰分别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并与现场的研究生对话,在思维碰撞之中展现了影像的魅力。
浙江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于佳辰讲述了在纪录片《我的非洲教练》中的创作思考,他提出纪录片的人物是很珍贵的,要去重点展现人物的性格,去观察人的生活状态。
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导演创作方向博士生张峥安、朱人杰分别播放了他们创作的故事片《麒麟街》和《蜃景》,分享了关于故事长片的创作心得和经验。
戏剧与影视研究生学术对话——下半场
下半场活动由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党委书记曾平江主持。
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毕业生胡兆祥分享了首部长片《水东游》的创作经历。《水东游》前不久刚刚入选第2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竞赛单元。他指出,在电影创作中剧本是很重要的,而他作为《水东游》的导演兼编剧,创作的契机来自于2019年在北京的一次余震,经过多年打磨,影片终于登上了更大的舞台。他建议青年电影人多听取意见,勇敢创作,坚定地做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浙江师范大学电影专业研究生任正伟现场放映了他的作品《星之回响》,他用真实的影像片段,构建了一个特殊时空内人与人的联系。
浙大城市学院中国长三角纪录片创作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浙江大学在站博士后姚宗滨展示了人物专题纪录片《回家-罗卫东·书香行旅》,通过本真朴实的手法展现了教育家罗卫东的故事。
青年导演、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影视多媒体专业学生蔡东泽呈现了竖屏短视频《驶向2022的公交车》,以细腻的艺术手法向大众传递一份打动人心的力量。
2024浙江大学生电影季学术沙龙聚焦现代电影课题,以电影界专家学者与青年电影人的双向视角来共同探讨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与新技术语境下青年电影创作的未来方向,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必将对推进中国电影产业人才培育、繁荣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