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作品
首页
|
学院概况
学院介绍
现任领导
学院机构
|
学院新闻
综合新闻
活动资讯
校园风采
图片新闻
校庆专栏
|
师资队伍
现有师资
特聘教授
客座教授
|
本科教育
专业设置
作品展示
招生计划
招生简章
科研创新
实践信息
实验室建设
|
研究生教育
通知公告
专业方向
研究生导师
|
党建工作
|
信息公开
通知公告
院务公开
|
产学研合作
研创成果
实践基地
产教融合
交流合作
|
下载专区
办公室
教学办
学工办
|
首页
>
师资队伍
>
客座教授
> 正文
丁亚平
2020-10-15 14:42:27 来源: 阅读:
丁亚平,江苏人,1987年由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1994年9月,丁亚平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成为国内招收的第一届电影博士生,导师李少白先生。1996年11月11日,丁亚平通过由北京电影学院院长沈嵩生教授主持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其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成为国内第一篇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论文。
2005年8月至今,丁亚平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二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影视系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国家电影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入选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获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称号。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5年至2005年,在文化艺术出版社担任副总编辑、总编辑(法人代表)。
科研成果的发表与出版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工作的十五年里,丁亚平在艺术理论、影视批评与历史研究等领域,先后发表学术文章500余篇,撰写、出版20余种个人学术论著,主编著作100余种。学术研究成果除曾在台湾出版二种个人著作外,专著还曾被译为英文、俄文、阿拉伯文在国外出版。而在影视学术交流等实践活动方面,也不无重要收获。
在艺术文化理论、文学批评、电影理论、电视研究和影视现状分析等方面,做出了艰辛的探索和努力。其中,有的成果,致力于艺术理论、文学批评、电影理论的专题研究。如《艺术文化学》《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大电影概论》等。有的对中国电影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如《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全三册),从理论层面对电影进行梳理和论述,富有较大的开拓性。
在中国电影现状与历史研究方面,尤其后者,成果丰富。包括专著:《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老电影时代》《电影的踪迹》《中国当代电影史》(全二册)《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中国电影历史图志》(全二册)《中国电影通史》(全二册)《中国电影史学》《当代中国民营电影发展态势研究》《在新时代旋风面前》(二册)《中国电影艺术史1940—1949》《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1949—2017》《影像心灵——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电影家》,等等。这些学术著作,认真探索,多角度地展现了中国电影历史的发展轨迹,对电影的特征、发展状况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不无新见,有的是影视学界代表性的重要成果,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1998年至2005年,丁亚平的《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出版印刷三次,该著作全面研究中国40年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影响较大。作为学界电影研究中的代表论著,此书对电影史研究最大的贡献在于艺术史作法的运用。作者主张的这种研究方法,开启了电影艺术史研究的新路径。
2008年和2011年,丁亚平出版个人著作《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和《中国当代电影史》(全二册)。前者是一部通史性质的简史著作。先后被翻译为俄文和英文在国外出版。后者论述时段上起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电影迎来大解放,下迄2010年中国电影获得快速发展。这部当代中国电影史,是第一部关于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的中国当代电影发展的通史著作。作者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搜集相关资料。它以展现当代中国电影的重大历史进程、重要人物活动和大事备览为主体,是整体反映这一时段中国电影的政策、创作、市场、业态发展的一部通史。
2016年,丁亚平撰著的《中国电影通史》出版,全书分为两册,120万字,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中国电影史。目前已印刷三次。此书梳理在不同阶段表征电影审美文化的创造、传播和接受的话语活动,梳理与发掘、说明中国电影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作者力图以求是精神治史,还原历史真相。《中国电影通史》是中国第一部关于中国电影历史及其发展的通史著作。此书将120年来的中国电影史作为一种系统来进行广泛的辐射透视和观察探究,全书以电影人和影片为坐标,清晰梳理出中国电影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电影在各个时期呈现出的主流话语的作用,电影文本、情怀与范式创造的得失,电影随着历史客观环境的变动所可能承载的不同定义,重新整理、解读电影历史,并将其放在更大的历史脉络里观察,以使这本《中国电影通史》成为一个总体性的大叙事电影史。此书涵盖了电影作者史、电影作品史、电影观众、电影理论史,使研究范围十分全面;对学术难题进行攻克,例如《定军山》的认定,文革电影,当代电影最重要的代表性影片评价等;此书在文体和结构方面融合了正史和个人写史的写法。史料、史实、史体,融合统一。《中国电影通史》继承学界电影史研究的优良传统,对当下电影史研究中的热点和难题有了深层的解读与呼应,对电影史的研究方法和历史观念有了比较清晰的辨识。
2018年8月,《中国电影史学》出版。《中国电影史学》作为我国第一部关于电影史学及其发展的通论著作,对中国电影史研究起到了开创性作用。论著内容丰富,立足中国电影史的研究和建构的史学观,把握时代精神,将电影史学作为一种系统来进行广泛的辐射透视和观察探究。全书共七编四十章,一百多万字,分别从电影史学本质、电影史学发展规律、电影史学的关系和路径、电影史学的文本与方法、电影史料与资料库建设等电影史学子系统入手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同时,它并不是用一种固定的视角或单一的思维模式,进行孤立的考量审察,而是从电影发展和电影史学系统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的特性出发,进行全面、多层而深入的理论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该著作是丁亚平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电影史学与资料库建设”的最终成果。2019年,该书入选中宣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项目,由向国外宣传推广、翻译出版。
科研项目的承担与研究
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先后承担多个重要科研项目。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年度项目和国家重点项目,获批并完成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主持完成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任首席专家)。专著分别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2016年开始,丁亚平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总编委员会编委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影视学科主编,主持了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影视卷的编纂工作。该项目设有中国影视(含港澳台影视)、外国影视、影视技术、影视导演、影视编剧、影视表演等13个分支,七千个条目,集合和调动了全国学界的资源,数百位专家参与,努力将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影视卷“打造成一个有中国特色、有国际影响力的权威知识宝库”。《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影视卷编纂发布和出版网络版、纸质版,面向影视业和全社会,着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中国影视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导向意义。
2017年至今,主持承担了《中国电影大典》的编纂工作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影视)》的编写组织工作(担任首席专家)。2018年和2019年,《中国电影大典》被增补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并成功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该项目分为“影人影片卷”“机构卷”“期刊卷”等,带有学科建设战略智库的性质,最终成果将达到两千万字。此外,丁亚平还组织了列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项目的《中国电视大典》的编纂工作。这些积极而艰辛的集体性工程,已经溢出了所在单位的边框,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电影电视学术与艺术文化版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一元。
2013年至2016年,担任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可行性研究”中标,该项目为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首次设立的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中唯一的影视类课题。此项目是关注当下电影实践而做出的尝试。由该项目形成的研究成果包括《大电影的拓展—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分析》《大电影的互动—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可行性研究2》《全球化与大电影: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可行性研究3》。
2014年,《当代中国民营电影发展态势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此著作是2010年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社科重点项目“民营电影业发展战略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2011年,担任课题负责人的“热播影视跟踪研究”,立项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重大项目。2011年开始,先后出版由所研究人员合作编写的《大电影时代——异彩纷呈的热播影视》《大电影制造——热门影视的光影世界》《大电影转向——热播影视的发展趋势》等著作,从类型、产业、文化、创作等不同角度来追蹑分析异彩纷呈的中国影视。这些研究成果也是重视影视理论与批评的同时密切关注当下研究的“影视智库”的重要成果。
多元实践
丁亚平1995年9月至2005年8月在文化艺术出版社任职,历任副总编辑、总编辑(法人代表),并曾任《传记文学》杂志社主编、社长。2005年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后,长于科研、教学及组织工作,长期以来形成多元发展的格局和实践。
2017、2018、2020年,由丁亚平具体负责主持举办三届“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此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重大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高端论坛”,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影视研究所承办的重要影视评论与推介活动,评论周包括影片展映活动、年度电影电视观察与评选、系列学术研讨,并邀请相关主创举行新片媒体见面会。它以“艺术评估,文化前瞻”为主题,着力推动文化智库建设,打造作为权威发声的交流与评估的影视交流的重要平台。评论周定位于以学术性为主,遵从“小、精、准”的思路,兼顾电影的艺术性和市场性,邀请业界重要创作人员、制片人、院线经理、宣发机构、播出机构、学界专家、网络影评人、媒介机构代表参加,对年度中国国产影片、进口影片从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三个方面,进行系统评估,对中国影视发展进行全面的研讨。
2012年开始,丁亚平还不定期组织举办“影视大讲堂”,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创作者参与大讲堂,对最热门、前沿的影视问题进行交流、研讨与对话。从2012年到2020年,“影视大讲堂”共举办了26期。出版《在新时代旋风面前》二种(2018、2020年分别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及时将“影视大讲堂”中专家的发言和观点予以集中编辑并展开交流。
近年来,丁亚平负责的主要教研及实践活动还包括: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影视系工作,注重人才培养,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方面做出巨大努力,取得丰硕成果。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中国第一批电影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首开我国电影学研究生培养的先河。迄今仍在中国影视教育界保持重要影响,处于领先地位。此外,丁亚平还主持了十届(十年)“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的评审,同时,与腾讯公司合作,承担并组织了“腾讯电影+观察分析”项目的研究工作。丁亚平担任主编的学术期刊《影视文化》以半年刊形式,已连续出版23辑。作为影视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在进行研究与教学等工作的同时,还致力于走出书斋和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研究与创作互相促进、互相借镜。
兼职与荣誉
丁亚平在长期承担专业、科研、教学等工作的同时,担任一些学界、业界和专业领域的兼职职务或评审专家,获得了一些肯定。主要有:
2006-2020年9月,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委员(三届);并曾获得文化部优秀共产党员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专著先后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中国文联理论评论论文类一等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评论著作类一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奖项二十余次。
兼任中国夏衍电影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影视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术委员会委员等。
曾多次担任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和“五个一工程”等评委和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影视学科评审组召集人、评委;教育部“马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评委。
曾当选为第七次至第九次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连续三次参加了会议。
曾受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之邀,自2014年起担任第十五届至第二十届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评委会主席。
关键词:丁亚平
下一篇:
应雄
延伸阅读: